原標題:在書中,開啟美的旅程
書籍裝幀,是一種將內容、形式和功能融為一體的藝術。從主題提煉到風格確立,從材料制備到工藝選擇,從封面設計到版式布局……一本書的誕生,傾注了書籍裝幀藝術家的心血與巧思,是一次對技術、美學和文化的深刻探索之旅。
在數字化閱讀深入生活的當下,紙質書籍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體現了一種審美情趣與生活方式,在彰顯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觀念與審美追求的同時,以其獨有的物質性為人們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閱讀體驗。
日前,第三屆書籍裝幀藝術展覽在浙江省海寧市舉辦,由全國各大藝術院校師生及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百余件書籍裝幀藝術作品,在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徐邦達藝術館集中亮相。創(chuàng)作者們力求以多元的視角和多樣的設計手段拓展紙質書籍的內涵與外延,生動展現出當代書籍裝幀藝術的獨特魅力與蓬勃活力。
尋求“多維度的表達”
“在人們的印象中,‘書籍裝幀’通常等同于書籍的封面或版式設計。而今天的書籍裝幀藝術家,往往需要介入前期策劃、中期設計、后期印刷等書籍生命的整個周期,甚至完全不依賴其他文本作者,獨立完成一本書的所有內容。”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主任田忠利表示,隨著“書籍裝幀”概念的不斷延展和深化,藝術家不再僅僅是書籍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書籍內容的構建者和傳播者,這一變化無疑為其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縱觀本屆參展書籍,涵蓋文學、歷史、科學、藝術、生活等諸多領域,除了主題內容多樣,其設計表達的豐富性和獨創(chuàng)性是最大的亮點。從裝幀藝術創(chuàng)新的視角去觀察,溯源其背后的創(chuàng)作邏輯,大致可以分為兩大主要路徑:一是以材料創(chuàng)新激發(fā)多感官體驗,二是以形式創(chuàng)新傳遞豐富內蘊。
試看鄒強的作品《歷史的痕跡》,該書通過對諸多中國古代遺跡的刻畫,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為了凸顯書籍的斑駁、古樸之感,藝術家采用了歷經十數年風吹日曬的舊書頁碎片作為封面,其上布滿的苔蘚和嵌入其中的桂花枯枝皆是自然形成,巧妙地將“時間”這一概念進行了具象化呈現。葉盈盈的《后土之間》形如一方土塊,當讀者翻開書頁,便會聞到由特殊再生紙所散發(fā)的草木香氣,仿若置身自然鄉(xiāng)野。李巖的《逐夢寰宇問蒼穹》則以透明亞克力材料作為書頁,彰顯出濃郁的科技感與未來感。這些可觸可感的材質細節(jié)不僅與書中內容形成呼應,更為作品帶來了十足的藝術張力。
除了材料語言的拓展,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還展現出設計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如陳潔瑩的《蟬鳴樹語》聚焦了蟬絢爛而短暫的生命軌跡。書籍的裝幀方式采用經折裝,當書本徐徐展開,一棵參天古樹好似拔地而起,貫通全書首尾。由樹根處為起點向上閱讀直至樹冠,可見蟬從卵枝到若蟲,再經歷脫殼變?yōu)槌上x的歷程。經由巧妙的形式設計,生命的輪回在書頁間流轉,詮釋出動人的自然之力。
此外,范一諾的《圣甲蟲》借助不同色彩書頁的拼接表現時間的流逝,以此象征甲蟲辛勤勞作的一生。各個頁面看似構圖單一且不斷重復,卻是以“做減法”的設計手段彰顯無聲的力量。鄭崇銘的《鱀復來歸》講述了白鱀豚的生存故事,頁面上方的藍色部分象征白鱀豚在長江中的活動范圍,隨著章節(jié)的推進,其色調逐漸變淡,圖像越發(fā)模糊,以此警示白鱀豚正逐漸離我們遠去。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書籍中有許多僅容納了少量文字信息,甚至完全脫離了文本的限制,藝術家僅借“書”的形式與面貌來傳遞自己的所思所感。這類作品既是書籍,也可看作獨立的藝術裝置,呈現出書籍裝幀與其他藝術門類相互融合的發(fā)展趨勢。
精耕“有溫度的設計”
什么是好的書籍裝幀藝術作品?也許每位創(chuàng)作者都有屬于自己的答案,但其中必然包含一個要素,那就是為讀者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正如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武將所說:“作為一名書籍設計者,首要應站在讀者的立場去思考,強調作品的功能性和體驗感,不僅要敢于在表現形式上積極探索,更需要精耕那些人性化的、有溫度的設計。”
由朱珺設計的《文本與圖式》,是一本記錄了十余位油畫家與兩位文學家對話的文獻集。其外觀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裝幀樣式,當讀者打開書本仔細翻閱時,能夠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舒適之感。全書以“檔案盒”為設計靈感,頁面中反復出現的對話框、文件夾、表格等視覺符號,不僅提示了作品主題,更使得大量瑣碎的文字信息排列有序、疏密有致,且富有層次,有效提高了讀者的閱讀體驗?!蹲T平1972—2022》是對藝術家譚平從藝50年間的千余件作品的匯編。該書的設計者劉馨元在排版之初通過精確的網格設計,將不同尺幅的作品進行比例上的調節(jié)與規(guī)范,使其在清晰呈現的同時,為讀者較為真切地展現出作品間的懸殊比例。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如潘焰榮的《奇跡之境:藝術家手作書》以富有節(jié)奏的編排方式介紹了50本藝術家手作之書,書與書之間用黑色薄紙間隔,以便讀者區(qū)分。孫曉曦的《做:中國2021》收錄了108位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案,藝術家的名字按姓氏字母排序出現在書口上,便于讀者檢索,內文也以橙色和黑色區(qū)分不同語種,使閱讀更加流暢。
設計的“溫度”不僅反映在書籍的編排細節(jié)上,還體現在對特定讀者群體閱讀習慣的關照中。《竹事三考》是一本介紹中國傳統(tǒng)竹器與竹匠的書籍,創(chuàng)作者徐如楓在設計前期走訪紹興時發(fā)現,這里的竹藝匠人大多年過耄耋,文化程度有限,且慣用我國曾經試行的“二簡字”。因此,她在書籍的設計中有意加入了許多“二簡字”注釋及相關裝飾元素,希望這些老匠人也能輕松讀懂這本記錄了自己人生故事的書。
一件件書籍裝幀藝術作品以其獨特的方式激活了人們的感官,觸動著人們的心靈,成為連接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的紐帶。藝術家們以匠人之心營造書籍之美,不僅是對傳統(tǒng)閱讀習慣的致敬,更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體驗,向人們展現出書籍裝幀藝術的無限可能。
?。ū緢笥浾?nbsp;榮 池)
《歷史的痕跡》 鄒強
《文本與圖式》 朱珺
《野花房子》 甘瑋
《后土之間》 葉盈盈
《鱀復來歸》 鄭崇銘
《竹事三考》 徐如楓
《蟬鳴樹語》 陳潔瑩
《做:中國2021》 孫曉曦
- 2024-12-13《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講述戰(zhàn)旗背后的浴血榮光
- 2024-12-13以知識視角展現鄉(xiāng)村新貌——讀長篇小說《同舟》
- 2024-12-13人民日報海外版原黨委書記、副總編輯李建興題詞并作序李自岐藝術工作室專著《沙河老家底》出版發(fā)行
- 2024-12-13錢學森圖書館改陳后首次亮相,提前一睹新入的13件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