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少年友情的詩意表達
作者:趙振杰(河北省作協(xié)研究員)
“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每當兒歌《快樂的節(jié)日》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響起之時,相信大家腦海中都會不約而同地回想起兒時的美好時光。肖復興長篇小說《風啊吹向我們》(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4年1月出版)的書名便取自這首經(jīng)典兒童歌曲。從審美感受的角度上講,兩者也確實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閱讀這部小說就如同聆聽這首兒歌一樣,可以瞬間激活那些塵封在記憶深處的童年經(jīng)驗。作者采用詩意盎然的散文筆觸,生動講述了一段短暫而又多彩的少兒成長故事,其筆下的“我”、月亮、麥秋、石頭等幾位小主人公就如同樂譜上跳動的音符一般,共同演奏了一曲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生命進行曲”。
作者有意識地選取“上初中”作為小說故事展開的背景場域。初一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個關(guān)鍵的時間節(jié)點,不僅是孩子從小學邁入中學的重要階段,也意味著“兒童”正在向“少年”過渡與轉(zhuǎn)變。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與少年在心智、性格、情感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為了更符合人物的成長設(shè)定,作者采用具有藝術(shù)張力和審美意蘊的“多聲部”表現(xiàn)方式來講述故事、刻畫形象、傳遞情感,讓作品帶來一種冷暖交織的閱讀體驗。作者巧妙插入月票、糧票、羊羹、雜拌兒、《東方紅》、力士球鞋等頗具年代感的懷舊意象,增強了作品的生活質(zhì)感與歷史溫度,也為少年的成長平添了些許重量與韌性。在講述孩子們之間的友情故事時,作者塑造了四位個性鮮活的陽光少年,同時也交代了他們各自的成長歷程與家庭遭際,使得這份充滿波折和坎坷的友誼更顯彌足珍貴。
作者在“后記”中坦言:“這本書中的人物,都和我密切相關(guān),重疊著我自己生活中的濃重影子。時過經(jīng)年之后的回憶,不是打開一本老相冊,重溫依稀舊夢,它需要對遠逝時光的重新喚醒、詩意的理解,以及能夠與今天生活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些新鮮的認知。”過往與當下的對接,想象與現(xiàn)實的彌合,使得小說具有鮮明的“復調(diào)性”。這一點突出地體現(xiàn)在對“風”這一意象的使用與描繪之中。當“我”與麥秋邂逅時,就“像風吹落兩片寂寞的樹葉,湊巧碰在一起,葉子就一下子變成了兩只小鳥,可以叫,可以飛了”。不期而遇的喜悅恰如清風拂面,舒爽輕柔。然而,當“我”得知麥秋因父母離婚而被迫轉(zhuǎn)學南京時,“只有風依舊吹拂著熱浪,滾滾地順著鐵軌吹到看不見的遠方”。突如其來的變故好似熱風襲身,悶濕難耐……作者筆下的“風”是孩子成長的動力,也是阻力。
蘇聯(lián)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指出,“復調(diào)性”就是由眾多各自獨立而又彼此交互的聲音和意識組成的多元意象世界,好似多個旋律線上相互交錯的音符共同組成的豐富音樂織體。以此觀照這部小說,不禁再次聯(lián)想到與之有著密切“互文”關(guān)系的那首兒歌《快樂的節(jié)日》。這首歌曲能夠從20世紀50年代傳唱至今,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以“復調(diào)”的方式實現(xiàn)了多種音樂元素的和諧統(tǒng)一。肖復興之所以對這首兒歌情有獨鐘,很大程度上正是相中了音樂的“復調(diào)性”傳遞出的多重情感與意境。一如他在書中所言:“想起這首歌,哪怕只是想起這一句‘風啊吹向我們’的歌詞,也會想起那一段少年友情,像風一樣清新拂面,又像風一樣刻骨銘心。”
風啊,吹向“我們”,也吹向成長的歲月與年輪。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8日 14版)
- 2024-09-09探尋中國書法史的人文價值——讀《從蘭亭到鐘鼎:中國書法史探微》
- 2024-09-09用“術(shù)語”向海外傳播中華思想文化
- 2024-09-05白話詩“梵志體”略說
- 2024-09-02讓愛有回聲 童書《嘭嘭嘭》關(guān)注孩子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