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jié)·春節(jié)】和政縣秧歌齊聚縣城展演:瑞雪逢新春 民俗精彩多

中國甘肅網

  中國甘肅網2月22日訊(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瑞雪迎春兆豐年,寧州大地鬧社火。正月十三,臨夏州和政縣一年一度的秧歌匯演在縣城精彩上演。作為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政秧歌(又稱:和政社火)在臨夏州乃至甘肅省都獨樹一幟,極具鄉(xiāng)土特色。

  和政縣連續(xù)多年打造和政秧歌民俗品牌,唱響在和政過大年,感受濃濃中國年味文化。從正月初四起,和政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秧歌就輪番上演,帶領游客在鄉(xiāng)土中國里體驗中國年。

  正月十三更是和政秧歌的大日子,來自全縣的優(yōu)秀秧歌隊齊聚縣城,帶來原汁原味的和政秧歌,讓這項省級非遺在活態(tài)傳承中得到有效保護,今年秧歌匯演日又恰逢降雪,為神秘的民俗又增加了一份精彩。

  為了讓和政秧歌在保護中傳承,和政縣將秧歌展演和文化旅游相結合,打通花兒、古生物化石等多張和政旅游名片,聚集鄉(xiāng)土文化合力,為游客帶來豐富旅游體驗。

  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演變于民國,發(fā)展于建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更加繁榮壯大。它是由祭祀活動演變而成的娛樂活動,又通過文化交流,不斷地充實和豐富內容。

  和政秧歌中的雜耍節(jié)目不僅是古代習俗的遺留,而且也體現了各族人民共同祝愿農牧業(yè)豐收的愿望,更具有高原農牧業(yè)地區(qū)的特色。和政秧歌經過不斷的更新、完善,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成了群眾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

  和政秧歌作為群眾尤其是漢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藝術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和鮮明的特征。

  和政秧歌節(jié)目豐富,陣容龐大,演員多達二百多人。形式多樣,有說有唱,亦唱亦舞,并伴有武術、雜耍、雜角表演,氣氛熱烈,異彩紛呈。

  和政秧歌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以及“串火雜角”組成,行進和演出都按前后順序進行,只有雜角可以穿插在隊伍中間,任意發(fā)揮,隨處表演,取樂于觀眾。

  和政秧歌前五角為:流星、儀仗隊、旱船、四大光棍、樂隊。

  “中三角”人數最多,為秧歌的主體,排在“前五角”之后,在行進和進場后“舞花場”最有聲勢,是由霸王鞭、膏藥燈、身子組成。其中身子是和政秧歌的精華所在。分男女身子,表演基本上分為行進表演和場地表演二種。

  行進表演節(jié)奏慢、動作簡單,場地表演則節(jié)奏快而動作復雜,整個過程在進場和退場時最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搖身狂舞,此時滿場彩帶飄揚,鞭炮齊鳴,鑼鼓震天、全場雷動,表現出“社火”古有的熱鬧、紅火、歡快的氣氛。

  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鼓、鑼、鈸、嗩吶等組成,由一位玩手手持拂塵(多用牛尾巴制成,俗稱“引刷”)來指揮。鼓在秧歌里起統(tǒng)攬全局的作用,秧歌隊的行進、隊形變換,均聽從鼓點指揮,所以鼓師一般由技藝嫻熟的人來擔任。雜角是正角之外的其他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駕鷹、尕黑驢、獵人與狗熊、春牛、紙馬(竹馬)、社火官(春官)、貨郎等等。

  雜角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滑稽動作和幽默語言來打趣逗樂觀眾。其中妖婆、鬼子在表演時以說吉利話、祈福祝愿為主要表現形式,輔以歌唱,營造喜慶氣氛,增加秧歌的趣味性。

  和政秧歌之精華,在于經過漫長的生長和發(fā)展,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雅俗共賞、紅火熱鬧、推陳出新、日臻完美的地方藝術特色,堪稱“一座活動的大舞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家,傳承和發(fā)展了民間文化藝術。

  2007年初,和政秧歌引起了省州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政縣委、縣政府為保護、傳承這一民間藝術,積極開展工作,2008年將和政秧歌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編輯:劉姍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