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書香隴原 >> 書評

耙耕人生——我讀《軍履回望》

2024-02-19 14:24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去歲正月,明軍深夜至家,遞《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版)云:“明剛大哥特別交代,速送正華等,不要過夜。”

    速送即速讀。嗬,40年軍旅人生,近60萬字,捧之沉若巨石,讀之滿紙煙云。難怪乎明剛兄視之若珍寶,囑其胞弟明軍“不過夜”呈之于師友也。

    余讀書喜先看書名,書名如眼,作者之志趣、學識、操守、沉潛及抱負,書名一望大抵可知八九分。其次必讀序言尤其是自序,以及后記——所論所著,發(fā)軔何處,期望何在,書中未盡之言,皆在書前書后的“絮叨幾句”之中矣。

    后記《耙耕,從田間到軍營》, 望題便知作者未盡之千言萬語——從田間耙耕到軍營淬火,可謂半生浮沉與榮光,半生沉潛與求索,皆在這“兩點一線”之間。

    耙耕,蘊藏著張明剛少時的人生倔強與秉性。父母生育5男2女,他排行第五,上有兩個哥哥,下有兩個弟弟。不幸的是,兩個哥哥不幸夭折;更不幸的是,6歲那年父親英年早逝,二弟明強3歲,最小的弟弟明軍出生不滿80天,還有年邁的外婆和失明的外公需要照料。他一下子變成了家里的“長子”,不得不與母親一道艱難撐起這個家。正在讀書的明剛,輟學務(wù)農(nóng)。

    張明剛每言及鄉(xiāng)村耙耕的一段往事,莫不使人感傷垂淚:湖北隨州吳山鎮(zhèn)一個叫聯(lián)申的小山村,天色微明,一個不滿16歲的輟學少年,一手握繩,一手執(zhí)鞭,赤腳站在耙上,學著老莊稼把式的樣子,“噠噠”“咧咧”地吆喝著耕牛。

    但是,老牛也欺生,要么賴著不走,要么左右亂晃,少年氣極,幾記重鞭,老牛猛往前竄,將他重重摔倒于耙下水田,尖利的耙齒刺破腿肚,鮮血直流……那一刻,張明剛心中在想些什么呢?抬頭望天,命運安排如此不公;低頭望地,還得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擔。

    從耙上摔倒后,他咬緊牙關(guān),忍著疼痛,止住眼淚,一骨碌從水田里爬起來,不顧滿身泥水,也不包扎傷口,若無其事地繼續(xù)耙耕,再摔倒了,再爬起來……就這樣,一天下來,耕牛被他馴服了,耕地的技術(shù)被他掌握了。

    因與明軍交好,我曾三次去過明剛大哥的老家。從縣城到鎮(zhèn)上,從鎮(zhèn)上到村里,山一程水一程,即便開車也得費半天時間,何況那個年代,得一步一步用腳板走。從這段山路走出去不易,走出人生的山路更難。

    耙耕兩年后,張明剛成為一名邊防戰(zhàn)士,參軍六年后在南疆火線破格提干。不論是在火熱的訓練場,還是在硝煙彌漫的貓耳洞,當他伏案筆耕,那紙上、電腦上的一行行文字,像不像耙田的一道道痕跡呢?我想,他的腦海里或睡夢中一定無數(shù)次閃過耙耕的畫面,要么淚濕青衫,要么發(fā)呆天明。

    “自從那天拿下了耙耕這個艱難的農(nóng)活,我就想,以后還會有什么拿不下的事嗎?!”我看出來,少年張明剛的頓悟或徹悟,始自這片水田,也成自這片水田。正如他所言:“從此,我心無苦,我腦無難,我肩有責,我手有策了!”

    帶著耙耕的感悟,18歲那年,張明剛從這個小山村出發(fā),昂首闊步,一路前行。他走向東北邊關(guān),走向西南戰(zhàn)場,走向首都北京,走向西域邊疆……一往無前,一如從前。他以永遠不變的耙耕姿態(tài),終于在前進的路上實現(xiàn)了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戍邊男兒,總是夢回故鄉(xiāng)。張明剛這部近60萬字的選集,“故鄉(xiāng)情思”一章只有4篇。但是我想,這不僅僅是因為篇幅的“平均攤派”,而是這一段過往,是他心靈的隱秘所在,是一碰就痛的地方。壓縮的是篇幅,濃縮的是深情。

    我還驚訝地發(fā)現(xiàn),張明剛憶故土的文字里,竟然找不到一個形容詞!但是,細讀慢品,卻聽得見蛙鳴重唱,聞得著泥土芬芳,看得見稻菽千重。他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幅靜默的山水圖,是一張如詩的鄉(xiāng)村畫。

    所謂初心,就是回到最初,回到生你養(yǎng)你的地方,回到母親溫暖的懷抱,回到生活的扁擔把你壓得直不起腰,回到欲語淚先流的磨難苦難。

    這組文章的標題也起得極其普通,《長壽的姥姥》《媽媽笑了》《少北先生》《老井》,樸實得就像回到小學課文。每篇文章也找不到什么開頭技巧、轉(zhuǎn)圜藝術(shù),但讀著讀著就被一種情緒牽扯了,感覺就變成了那個“他”。

    張明剛的孝,源于母親的言傳身教。當公社和大隊干部考慮到張明剛家嚴重缺勞動力,不同意他去當兵時,母親毅然決然把他送到萬里之遙的東北邊關(guān),毅然決然地扛起了家庭所有的生活重擔。母親花甲大壽,張明剛扶著她登上天安門城樓。當他按下快門,看見母親又笑又哭時,我猜想此時他可能也是淚和笑交織!是啊,惟有飽經(jīng)風霜,才能磨出那一杯屬于你的幸福滋味。

    張明剛剛參軍后,對新發(fā)的軍裝“每天晚上用手拍,用嘴吹,用毛巾擦,用灌滿開水的陶瓷杯子熨,之后將他疊成方塊……”我相信且深信,他所珍惜呵護的,一定還有那段難忘的耙耕歲月。當他在邊關(guān)除夕的零點哨位,“看見夜空中的鵝毛雪花,在北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然后悄然飄落……”他或許想起了長壽的姥姥,想起了少北先生,想起了村里那口甘甜無比的老井。

    回不去的歲月叫青春,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xiāng)。隨著年歲的增長,有些東西不可遏制地漸行漸遠,卻又不可阻擋地越拉越近。從田間到軍營,從普通士兵到共和國將軍,張明剛一路風霜不言苦,一身是膽闖南北,一生無悔寫忠誠。

    在《軍履回望》的最后,張明剛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回顧我58年來的人生,可以用兩個字概括:耙耕——少時在課堂,后來在田間,如今在軍營。耙耕,我將繼續(xù)進行。

    是呀,在時光的稻田里,我們留下耙耕的詩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yōu)槊褡鍙团d的春天耙耕。

    耙耕,如詩如畫,如歌如舞。詩是奮力拼搏者的贊美詩,畫是鄉(xiāng)村少年忘我耕耘的水墨畫;歌是高亢激越的奮進歌,舞是抗爭命運的霹靂舞。

    耙耕,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在厄運和困難面前,堅決奮起抗爭、不屈不撓,永葆一顆上進的心和一股不怕苦、不畏難、不服輸?shù)膭蓬^。

    讓我們攜起手來,一道耙耕人生!(伍正華)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wǎng)版權(quán)稿件,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wù)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wù)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wù)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