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書香隴原 >> 美文摘編

最是書香盈畫境

2024-01-29 10:17 來源:光明日報

  “閱讀”作為一種繪畫意象,早在漢代便已出現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唐宋以降,隨著科舉制度興起,讀書在人們心中被看得越來越重,“讀書賞畫”漸漸成為士人標榜的生活內容,并作為一種藝術母題反復出現于繪畫之中。

  正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主題展,分為“品讀風雅”“書齋志趣”“賞心閱典”和“鑒古開新”四大板塊,深度挖掘歷時18年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出版成果,以這項規(guī)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的修纂工作歷程及典籍中的“閱讀”意象為主線,邀請觀眾穿越千年,在歷史畫卷中感受讀書賞畫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現藏于南京大學的《勘書圖》,是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作品,畫作選取文士勘書間隙挑耳的瞬間進行描繪,既表達了勘書之旨,又營造出輕松氛圍,構思可謂“奇巧”;《松下著書圖》中可見高士凝神獨坐,圖史在案,畫面右上有篆書自題“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得老龍鱗”;《惠麓小隱圖》中繪水閣茅屋數間,閣中一人臨窗讀書,四周喬松雜樹掩映,泉石環(huán)繞,整圖筆意蕭散,頗具董巨遺風;《芝仙書屋圖》由畫家王翚等三十余人作畫、戲曲作家孔尚任等六十人題詩而成,營造出書屋前后三重景致,盡顯名士徐蘭的高士之格……勘書、校書,倚牛讀書、牽馬讀碑、石磴攤書、圍爐觀畫、閉戶著書……走進中華世紀壇二層展廳,仿佛置身松亭溪澗旁,蕉蔭下,牛背上,草堂間,雪窗前,在這里,人們可以解鎖讀書人的“百種姿態(tài)”,體味尋幽入微、明心見性的意趣。經典作品高清打樣稿、出版物、文獻以及數字作品等共320余件展品,呈現出古代不同階層讀書群體的真實樣貌,讓觀眾飽覽筆墨定格下古人讀書時的鮮活神態(tài),了解歷代讀書風氣的變遷沿革,感受閱讀環(huán)境的豐富多樣,理解藝術風格的發(fā)展演變。

  讀書以明志,讀書以修身??v觀歷代名畫,中國人的讀書意義遠遠超出考取功名的維度,而成為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或在春日山間靜坐、隱居讀書;或以賞畫、高臥的方式避暑;秋林間,白衣士人捧卷而讀;雪色中,不畏嚴寒的學士臨窗夜讀……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四時讀書之景各有不同,人們也在閱讀中覽盡人生百態(tài)、個中滋味。

  除了冠纓士子,“朗讀者”中更有閨閣女兒。《春閨倦讀圖》是鮮有的描繪古時女子讀書的佳作。畫中女子身著青衫,發(fā)髻高挽,鬢邊簪翠,神情似有倦意,黛眉微蹙,小指勾唇,左手支頤,右手持書,側身斜倚桌幾而立,膝下有小犬相伴。墻上掛有《寒江獨釣圖》并竹笛一支,圖上巧妙地書有作者冷枚題款。女子倚靠的方桌上放有佛手及《名媛詩歸》書匣,手中之書則為《樂府》,正翻至“子夜歌”部分,烘托出畫中女子的所思所感。

  “歷代畫家繪制了大量畫作,積淀起豐厚的圖像文獻資料。其中很多主題受到歡迎,代有創(chuàng)作,形成多種類型的圖像譜系。圖像譜系的建構過程,也是相關文化觀念經由藝術路徑產生、傳播和傳承的過程。”浙江大學教授陳野表示,以往,古代繪畫圖像資料存在分布零散、不易檢索、難以收集等問題,為系統(tǒng)研究和展示傳播帶來制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出版,為系統(tǒng)構建各類圖像譜系,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眾化、社會化傳播推廣,建立起扎實的基礎。此次展覽便是一次難得的有關“閱讀”主題的社會傳播和大眾美育實踐。

  從宋代庭院到明式書房,再延展至開放式閱讀空間,展廳中,移步異景,不同閱讀場所的再現,營造出貫通古今的沉浸感,古人的文房陳列、庭院假山得以還原,行走其間如“臥游”于書畫,松濤溪流,妙趣橫生。

  “原來《聽琴圖》中聽到的是這樣的琴聲啊。”“簫發(fā)出的聲音比笙的聽上去要蒼涼一些。”在鑒古開新板塊,觀眾可以試著按下賞樂按鈕,聆聽古琴、簫、笙、笛和琵琶等不同古樂繞耳之音,在觸屏上體驗觀畫闖關之樂,抑或通過拓印、描摹了解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運筆,感受“以形寫神”的審美趣味。明代張路的《觀畫圖》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已入編《明畫全集》,描繪了鄉(xiāng)野村民集聚觀畫之景。展覽互動區(qū)精心解構的樹狀圖,將畫中肩荷釣竿者蹙眉凝視、身背幼童者全神貫注、房舍內勞作的婦女含笑觀望,以及俏皮的雙髻孩童從畫下探頭而視的美好細節(jié)一一呈現,引來不少觀眾駐足,多維的觀展體驗拉近了觀者與古畫的距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閱讀,如今,全民閱讀更是蔚然成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策展人高敬談到,本次展覽深入挖掘和傳播中華民族的閱讀傳統(tǒng),呈現歷代繪畫經典中中華先民的閱讀方式,大量經典圖像保存著各種珍貴信息,蘊含著獨特的人文價值。希望展覽能夠陶冶觀者情操,啟迪今人智慧,推動全民閱讀深入發(fā)展,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承古拓今,生生不息?;赝腥A民族書香傳世的悠長歷史,感悟歷代先賢的人生理想,在閱讀的心心相印中,在品賞的代代傳承中,文脈的積淀與賡續(xù)得以綻放光華。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