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書香隴原 >> 前沿觀點

焦慮時代,既要學會“往里走”又要學會“安頓自己”

23-06-09 11: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張?zhí)m琴

  若要擺脫消費主義、時代焦慮,尋找身份定位與內(nèi)心歸屬,不妨跳出“時代潮流”進行自我審察,回過頭去品讀我們寶貴的歷史與文化。

  ——————————

  處在時代浪潮之中,我們的內(nèi)心有時會油然而生一些疑問——“我”究竟是誰?是只身闖蕩的“有志青年”,是深夜加班到“emo”的“打工人”,是愛窩在家里刷劇的“宅男/宅女”……在網(wǎng)絡時代賦能下,個體身份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我們卻更難看清自己的真實面貌。許多“爆款消費品”開始附加身份與欲望的標簽,也越發(fā)使人感到負累與迷茫。

  個體在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之下似乎更多地被刻畫出一幅幅“用戶畫像”,被精準定義了“我是誰”,然而許多時候,即便在線上瀏覽再多“興趣話題”,“種草”“拔草”再多時尚單品,也難以真正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反覺陷入某種“消費主義陷阱”。

  面對身份的焦慮與迷茫,歷史學家許倬云“另辟蹊徑”,從“華夏歷史傳承”的宏觀維度作出了巧妙解答。在《中國文化的精神》《萬古江河》《說中國》這套“中國三部曲”中,他以華夏民族生存生活的“小切角”出發(fā),引領讀者審視整個文明發(fā)展繁榮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三部曲”不僅追溯“一個復雜文化共同體演變的過程”,對現(xiàn)代生活亦有呼應與啟發(fā)。作者意在提醒大眾:若要擺脫消費主義、時代焦慮,尋找身份定位與內(nèi)心歸屬,不妨跳出“時代潮流”進行自我審察,回過頭去品讀我們寶貴的歷史與文化。

  當代人的迷茫與無所適從,何以要從文史的宏大視野來解讀?事實上,很多看似“個體化”的癥結(jié)深處,實際上是許多人對自我認同與歸屬感的遺失與匱乏——就從“現(xiàn)代消費觀”這點來說,許倬云認為,即便如今“我們有大量的貨品可以消費,但是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從文史角度審視當下部分社會現(xiàn)象,許倬云看到,人們逐漸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文明中“離散”成個體,但有時這導致的“不是人的獨立,是人的散漫孤立”。他進一步指出,“個人的疏離,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只顧今日,切斷了時間上的連續(xù)”,這可能成為整個時代的“失調(diào)癥”。

  從這個意義出發(fā),“中國三部曲”通過回溯中國地理、人文、歷史等多元文化脈絡,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細節(jié)為起點,引領讀者深入探求繁富細密的中華文化精神。日常生活處處是文化、處處是歸屬,若能充分認識這一點,身為華夏兒女的我們也就容易在這個“探秘”中華文化精神的過程中,逐漸消除時代焦慮感,歸心日常生活。

  比如,《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講到,中華文化之精髓不只在“四書五經(jīng)”的書卷氣里,還在于“煙火氣息”十足的民間生活。廣為流傳的故事傳說、雅俗共賞的詩篇字畫、相互依存的人際網(wǎng)絡……這些“文化精靈”藏于街頭巷尾、家鄉(xiāng)故土,作為一種流動傳承的文化精神傳承至今、平易近人,是足以“解渴”的精神源泉,更是可以幫助個體解開焦慮的“心靈鑰匙”。有些時候,嘗試從文化脈絡角度去品讀生活韻味,或許就能讓我們意外尋得文化傳承之根,讓我們在內(nèi)心彷徨無措時得到某種“歸屬感”與“文化依靠”。

  在許倬云的眼中,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極其生動細膩、富有趣味。無論是飲食起居還是文化藝術,它們都曾在千百年前的華夏土地上生根發(fā)芽,積累醞釀于人間煙火,至今呈現(xiàn)出最精粹的中國文化精神與營養(yǎng)。比如“烹飪文化”中提到的“五味調(diào)和”原則,古人甚至能從中生發(fā)出治國之道;而人人皆知一桌菜要“冷熱”“葷素”搭配,其實也生動折射出某種順應自然、相輔相成的中華文化觀念。一粥一飯、生活起居之中,早已掩藏著中國文化的流光溢彩,日常生活的一角也可以是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中的重要部分。

  還比如在藝術領域,許倬云認為“中國人的美學都是有情的體會”。拿山水畫來說,古人作畫有時雖不符合“透視原則”,但卻善于引導讀畫者“走入畫中”,而不是站在畫外“睇視”。古人作畫一直強調(diào)“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離開自然,人也不能自我異化于自然之外”,其實也是中國文化精神在藝術領域的一種投射和縮影。中國美學講求“隨心所之,隨足所至”——這同樣可以啟發(fā)我們,在拘于高樓大廈里的小隔間時,豈能整日靠電子產(chǎn)品刷屏度日、讓身心固步自封而無動于衷?哪怕不能立刻走進山水風光,也不妨在閑暇時多賞一張畫、多品一句詞,與“現(xiàn)代社會”稍稍“脫離”一會兒。

  可以說,“中國三部曲”行文以簡馭繁,力圖在深厚的中國文化歷史中擷采最有“家常滋味”的元素與片段,引領讀者細細咂摸“古早文化”的當代韻味。如今,92歲高齡的許倬云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述去呼喚年輕一代,在時代洪流中以中華文化作底氣,既要學會“往里走”,勇敢去陶冶鍛煉、不隨波逐流;也要懂得“安頓自己”,在成長中保證內(nèi)在自我的純潔與穩(wěn)定。要做到二者的調(diào)和與平衡,他窮極一生反復品讀琢磨的中國文化精神,就是一枚不朽的“定海神針”。

  許倬云先生用豐富的歷史文化事實“說中國”;講到中國的“萬古江河”之所以能生存、生活、發(fā)展、繁榮至今,都離不開接續(xù)傳承的華夏文明觀念與智慧;而如今要為現(xiàn)代社會中爭論迷失的人群平復焦慮、定紛止爭,那些散落于日常生活、尤其靈動的“中國文化的精神”仍會是一種極具活力的“當代答案”。

  時代越是飛速發(fā)展、個體面臨的挑戰(zhàn)越多,我們越值得用情回憶、用心感知日常生活中那些源自中華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與力量。不妨嘗試,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中摒退紛擾、歸心日常,去尋覓、去品讀那些飽藏于生活之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陳之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wǎng)版權稿件,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