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書香隴原 >> 要聞

馬伯庸:小人物的執(zhí)著讓我心動

23-02-15 11:4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編輯:張?zhí)m琴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劇照 劇方供圖

  

  馬伯庸

  “我想弄清楚一滴水的流向,我就會知道長江是往哪去的”。 

  —————————— 

  《長安十二時辰》爆火時,很多人問作家馬伯庸,下一部“十二時辰”寫哪里?這種熱度讓馬伯庸感到“害怕”。“我擔心自己為了迎合市場去寫東西,所以我得往后退一步,寫一個大家不愛看,肯定賣得也不好的書。”他結(jié)合此前已寫的內(nèi)容,出了一本題材冷門、寫法偏學術(shù)、故事性不強的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出了之后,我覺得心里好受多了”。

  《顯微鏡下的大明》講述了6個深藏于故紙堆中的明代基層政治事件。這些事件聚焦于一府一縣乃至一村之內(nèi),記錄了最底層平民的真實政治生活:當遭遇稅收不公時,他們?nèi)绾螉^起抗爭;當家族權(quán)益受到損害時,他們?nèi)绾闻d起訴訟……

  最近,由書中第一個事件“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改編的短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播出,講述了算學天才帥家默從縣衙稅簿中意外發(fā)現(xiàn)該縣承擔了周圍七縣此前百余年的絲絹稅賦,由此開啟從縣衙到府衙乃至更高行政單位的撥亂反正之路。

  馬伯庸本人擔任編劇。他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wǎng)專訪時表示,“因為改編難度太大。”原作屬于“非虛構(gòu)的歷史散文”,而非戲劇感很強的小說,劇集幾乎要從無到有起一個新故事,還要保留絲絹案的精髓。

  去年,馬伯庸的小說《長安的荔枝》出版,主角李善德也是一個數(shù)學極好、性格執(zhí)著的小人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的名言是:“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一群小人物如何以小搏大、以弱勝強,成為馬伯庸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nèi)核。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以及小人物的執(zhí)著,是最讓他覺得感動和心動的。“我想弄清楚一滴水的流向,我就會知道長江是往哪去的”。

  中青報·中青網(wǎng):《顯微鏡下的大明》的故事創(chuàng)作契機和源頭是什么?

  馬伯庸:五六年前,朋友在微博聊到明朝地方上有一個小案子,挺好玩的。我看到時,有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直覺:這背后有更多的事。我就去找了該案子出處的論文以及論文索引的原始資料——那是明代徽州府遺留下來的文書。

  整個文書通讀了一遍,讓我非常震撼。中國歷史主要記載的是上層政治,比如帝王將相,越往基層記載得越少。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喜怒哀樂很少有機會被記載下來,但這個文書所講的絲絹案是個例外。首先,它只是一個小縣城的事;其次,因為徽州人本身的文化特點,所有資料全都保存下來了,前因后果、中間過程的往來文書和書信全都留下來了。

  咱們原來的認知都是:知縣大老爺一拍驚堂木,這個事就定了,或者下面衙役過去把人押走了。但是我看史料之后發(fā)現(xiàn),在真實的明代基層,一個公共政策的誕生是極其艱難、復雜的事情。各個利益集團,各有算計、各有心思,他們彼此之間的沖撞、博弈、妥協(xié)和抗爭經(jīng)歷很長時間才會形成固有的規(guī)則。

  這個絲絹案在《明實錄》中只提了一句,而簡單史書上的一句話背后所隱藏的信息量卻是極其巨大的,它給我們展現(xiàn)出明代基層真實的政治生態(tài)和生活生態(tài),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我自己學了很長時間法律史、政治史、經(jīng)濟史,又結(jié)合很多老師的研究成果,把這個案子從頭到尾寫了一遍,不到10萬字,發(fā)在“得到”上,也由此開啟了我對于明代基層事件的興趣。我按圖索驥,又選出了5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做了整理和重構(gòu),將這6篇文章合集出版為《顯微鏡下的大明》。

  中青報·中青網(wǎng):《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劇集選擇了書中第一個事件,改編這樣的故事對今天觀眾有何意義?

  馬伯庸:對今天的觀眾而言,其實是給了他們一個視角去看待歷史。我們原來看待歷史,只關(guān)心誰是名將,誰是名相,哪個皇帝是圣明的或者昏庸的?現(xiàn)在我們通過經(jīng)濟的眼光、基層的眼光看歷史,通過一個老百姓能不能保住自己家田地的事來看一個王朝的興衰,來看一段時代的變遷,這是值得現(xiàn)代人去分析、去探討的。

  所有的歷史都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單一個體是無力的,他們的聲音也很容易被歷史長河湮滅。但是當千千萬萬人聚合到一塊,他們形成的需求,就是所謂的時代之潮。那些英雄人物則是順應這個潮流站在潮頭而已。所以,我想弄清楚一滴水的流向,我就會知道長江是往哪去的。

  中青報·中青網(wǎng):去年你出版的《長安的荔枝》很火,李善德和“絲絹案”的帥家默一樣,以小搏大,以弱勝強。你為什么偏好寫這種小人物?

  馬伯庸:這種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以及小人物的執(zhí)著,是最讓我感動,也讓我心動的。現(xiàn)在觀眾想看到的也是一個“偏執(zhí)狂”為了理想不惜一切去實現(xiàn)的過程,能引起共鳴。

  中青報·中青網(wǎng):你現(xiàn)在很喜歡寫這些人面對“辦事難”的解決過程。

  馬伯庸:對,我這幾年越來越把興致放在這些事務性內(nèi)容,寫小人物干活。干活的人是最難的,所以我很有興趣探討這些人怎么干活,干活的時候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說白了,我們都是“社畜”,我們現(xiàn)在碰到的一些問題,古代人也有這樣的困惑和麻煩,那我們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該以怎樣的哲學觀去理解?

  中青報·中青網(wǎng):對于“干活的人”,你閱讀的史料有哪些發(fā)現(xiàn)?

  馬伯庸:史料里只能是只言片語,需要你用大量的時間去了解它的前因后果,或者進行一定程度的想象。比如在《居延漢簡》里,我們會看到一個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士兵需要的東西、申請的食材等基本資料。但是我們深入了解漢代的飲食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調(diào)味料怎么吃呢?不是像現(xiàn)在一樣一瓶,而是把一塊布放在醋里面煮透,然后曬干了纏在腰上。出兵打仗走到一半,吃飯了,就把布剪一塊下來扔在鍋里調(diào)味。這就是細節(jié),讓我們知道當時打仗有多苦。這種內(nèi)容在《居延漢簡》上只是一些客觀的記錄,我們還是需要主觀上有一種悲憫的視角去看待,才能看到這些人背后隱藏的情緒。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自己擔任編劇,主要難度有哪些?

  馬伯庸:最大的難點在于戲劇性。因為原作里是大量的會議記錄和辯論過程,沒有我們熟知的起承轉(zhuǎn)合這種戲劇性結(jié)構(gòu)。如果只是單純拍那些,還不如拍個紀錄片算了。后來我們就在想,怎么把這些內(nèi)容轉(zhuǎn)成一種可視化、可聽的東西。這很難。不光是我,包括導演、演員,還有音樂、燈光等各個部門都是群策群力,盡量讓這個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中青報·中青網(wǎng):創(chuàng)作劇本有哪些有趣的意外收獲?

  馬伯庸:我習慣無大綱式的創(chuàng)作,先做了一個簡單的人物小傳,直接進入到劇本,一路像寫小說一樣往下寫。中間會有很多很意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劇里有一個角色叫豐寶玉。原本我只是給他設置了一個功能性的角色,人物小傳都沒寫,他是為了替不太會講話的主角解釋事情的角色。沒想到豐寶玉這個角色從一誕生就極其活潑、出挑,最后發(fā)現(xiàn)我作為作者都按不住他了。

  中青報·中青網(wǎng):你寫作時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按不住一個人物”的體驗嗎?

  馬伯庸:經(jīng)常會,寫作最好玩的地方就在這兒。你寫的時候也不知道后面會發(fā)生什么事。 而且一個好的小說,里面人物自己會演,這些人按照人設自己往下發(fā)展,我不想這么走都不行,按不住他了,這時候人物就活了。

  中青報·中青網(wǎng):現(xiàn)在很多作家也同時擔任編劇,你覺得這種角色轉(zhuǎn)變要具備哪些素養(yǎng)?

  馬伯庸:我覺得作家做編劇,一定要做到“放得下、退得出”。“放得下”,是指你一定要放下自己作為作家的表達欲望。因為小說是一個人寫,但是劇本后續(xù)是一個集體作業(yè)。你就不能一個人單打獨干,不能過于執(zhí)著于你自己的事情。

  然后是“退得出”。作家做編劇會有一個風險:你當慣了編劇之后,再回過頭當作家,搞不好就回不來了。小說家要從影視吸取經(jīng)驗,但是也不能完全被影視限制,要退得出來。

  中青報·中青網(wǎng):你之前說自己并不是一個活在過去的寫作者,而是想把過去歷史接回到現(xiàn)在,為什么有這種感受?

  馬伯庸:意大利學者克羅齊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原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用現(xiàn)代的語言去解釋古代歷史,要用現(xiàn)代性視角去看待古代。

  比如《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因為我們現(xiàn)代人人平等,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那我們看到的“絲絹案”故事就不是一個刁民試圖擾亂基層治安,而是一個人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去討論公共政策的形成。反過來,我們也要去理解古代人,而不是把現(xiàn)代的觀念強加到古人身上。

  我以前寫過《兩京十五日》,聊到朱棣為什么遷都,為什么要修大運河?這在當時引起的爭論很多,但是如果用現(xiàn)代人視角來看,原因很簡單,大運河修通了,經(jīng)濟就活躍了,經(jīng)濟活躍了,我們國計民生就能更好。有了大運河,我們天南地北的貨一起流通,才能看到一個盛世的降臨——這是必須具備現(xiàn)代人視角才能明白的事情。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沈杰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14日 11 版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wǎng)版權(quán)稿件,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