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廉政頻道 >> 廉政要聞

深度關注 | 追憶“七一勛章”獲得者藍天野、辛育齡

22-06-09 09:35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編輯:高正武

  “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藝表演、導演藝術家藍天野——

  藝術家永遠要把德放在第一位

  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柴雅欣 李云舒

1654729603670924.jpeg

  6月8日,“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藝表演、導演藝術家藍天野在北京逝世。這是2021年6月16日,藍天野在接受采訪。新華社發(fā)(緱宇 攝)

  6月8日,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導演藝術家藍天野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歲。

  話劇舞臺上,他是《茶館》中的秦仲義、《北京人》中的曾文清;電視熒屏上,他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舞臺之下,他是北京人藝的演員、導演,也是初心不改的共產黨員。他將自己奉獻給了人民藝術事業(yè),也見證了中國話劇事業(yè)的壯大與騰飛。我們從他的足跡當中,讀懂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熱愛與擔當。

  “組織上讓干什么就干什么,黨怎么決定我就怎么做”

  許多人不知道,藍天野的原名叫王潤森;之所以成為“藍天野”,與他曾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的過往密切相關。

  1927年5月,藍天野出生在河北省饒陽縣,之后隨家人遷居到了北平。在自傳《煙雨平生藍天野》中,他寫道,三姐石梅從解放區(qū)文工團晉察冀挺進劇社歸來后,家里便成為地下黨的聯(lián)絡點,“幾位交通(員)到這兒來聯(lián)系,在解放區(qū)和北平敵占區(qū)之間往來,專門傳送情報,辦各種事……”

  在三姐的耳濡目染下,藍天野投身革命工作。“我最早做的是幫助石梅搞宣傳工作。”據(jù)回憶,他負責收聽解放區(qū)的電臺播音,將內容記錄下來刻蠟版進行油印。他還成為北平地下黨的交通員,在淪陷區(qū)與解放區(qū)之間傳遞文件和物資。

  1945年9月23日,18歲的藍天野正式入黨。由于身處敵占區(qū),他的入黨沒有儀式和宣誓,但他清楚記得這個日子,“就像人會記得自己的生日,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日子。”

  抗戰(zhàn)勝利后,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在戲劇戰(zhàn)線的工作,藍天野按照黨的工作安排,走上了職業(yè)演員的道路,開始了自己的戲劇人生:“組織上讓干什么就干什么,黨怎么決定我就怎么做。”

  連藍天野這個名字也是聽黨話改的。1948年秋天,從北平轉移到解放區(qū)的路上,為了安全,組織上臨時要求改名字,“沒時間想,我隨口說出了‘藍天野’三個字。”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人藝正式成立,25歲的藍天野成為人藝建院后的第一批主要演員。時任秘書長趙起揚提出,“要把人藝辦成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風格的話劇院。”

  為了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藍天野堅持扎根群眾、深入生活,虛心向人民學習,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

  建院后,藍天野曾到北京琉璃河水泥廠體驗生活。當燒制水泥的轉爐出現(xiàn)故障時,他與工人師傅一起身穿石棉服,裹著濕透的棉被,冒著極高的溫度進入爐內,用鋼釬擊打水泥“結圈”。劇院演出不忙時,他主動申請到房山區(qū)崗上大隊,干農活、喂牲口、給桃樹剪枝,與村民們相處半年多。

  在《茶館》這部現(xiàn)實主義話劇中,藍天野飾演秦仲義。為了這一角色,藍天野走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茶館,深入觀察茶館里的“老北京”、說書人、店伙計的一舉一動。他在報紙、雜志、書籍上搜集了一千多張有借鑒意義的人物形象,還自己設計了化妝和造型。在他的詮釋下,“秦二爺”這一角色成了人們心中永恒的經典。

  曾有一位觀眾的評價讓藍天野印象深刻,他說:“看了你們的戲,我才知道革命為什么發(fā)生。”藍天野說,這比夸他們演得好更高興。觀眾看了戲能有所思考,這讓他感覺到,演員這個職業(yè)是有意義的。

  “只要黨需要我、觀眾需要我,我就要發(fā)好光和熱”

  2011年,為慶祝建黨90周年,人藝決定重排經典劇目《家》,84歲高齡的藍天野重返話劇舞臺。

  “這么多年沒登臺了,記憶力也大不如前,當時心里的確有些忐忑,但我是老黨員,只要組織需要,我就要發(fā)好光和熱。”為此,藍天野不僅加入了《家》劇組,還主動挑戰(zhàn)更有難度的角色,拋掉演了一輩子的正面人物,飾演偽善的馮樂山。

  此后,藍天野便再也沒有離開過這方舞臺:85歲,參演北京人藝原創(chuàng)劇目《甲子園》;90歲,執(zhí)導北京人藝原創(chuàng)劇目《大訟師》;93歲,連續(xù)登臺11場參演話劇《家》;94歲,再次擔任歷史大戲《吳王金戈越王劍》的導演……

  劇作家郭啟宏是《大訟師》的編劇。他告訴記者,演戲和導戲是藍天野一輩子的追求,對待這份事業(yè),他認真、執(zhí)著。

  “老帶新”是人藝的傳統(tǒng)。“80后”導演韓清與藍天野聯(lián)合導演《大訟師》,“其實我給天野老師當助手就可以了,他說不,一定要聯(lián)合導演。天野老師非常尊重我們的意見。”韓清說,藍天野90歲和91歲生日,都是在排練場度過的。

  “表演和導演工作很費體力腦力,藍老師拍戲、排戲一定會到現(xiàn)場,樂在其中。大多數(shù)時候,他精神頭十足;偶爾身體不適,也會和演員們再改時間排練。”郭啟宏說,這樣的耄耋老人活躍在舞臺上,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作為一位老黨員,藍天野把對藝術事業(yè)的熱愛融入戲里戲外。藍天野曾回憶,自己的舞臺演出習慣數(shù)十年來如一日。只要有演出,他一般下午四點多就到后臺,基本是來得最早;演出結束后,慢慢卸妝,離開時基本也沒什么人了。2012年出演原創(chuàng)話劇《甲子園》時,85歲的藍天野要挑戰(zhàn)大量臺詞。在演出的每一場、在每段重點戲前,他都反復翻看劇本,不僅啃下了臺詞這個“硬骨頭”,還豐富充實了人物的動作表演。

  “這是我的本分,有什么豁不出去的呢?只要黨需要我、觀眾需要我,我就要發(fā)好光和熱。”藍天野說。

  “《家》里的長輩走了”,家國情懷、戲德人格傳承不息

  “天野老師走了,《家》里的長輩都走了。”李六乙是《家》的導演,因《家》與藍天野相識相知。得知藍天野離世,他在社交平臺寫道:“您和朱旭老師帶著一幫后生完成了四世同堂,共述家國情懷。點點滴滴,細致入微,躬身謙遜,實踐了戲德人格。”

  藍天野始終心系表演藝術的傳承、青年演員的培養(yǎng),堅持為青年演員講授戲劇表演理論和技巧,更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告訴年輕人作為黨的文藝工作者應當具備的藝德和品性,把黨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傳遞到后輩黨員身上。

  在人藝青年演員周佳鈺的印象里,每年春節(jié)之際,藍天野都會為人藝演員們送掛歷,掛歷頁上有他曾出演過的角色照片。

  “我一直將掛歷掛在家中一進門就能看到的地方,每每看到,都能感覺到藍老師認真奉獻的精神。他精湛的演技和眼神激勵著我,也讓我時常思考自己的不足。我發(fā)自內心感激藍老師為我們作出的奉獻。”周佳鈺告訴記者。

  “天野老師常常是我們工作到多晚他工作到多晚,每天的生活不是在看戲就是在排戲。看到他,我就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有什么理由懈???你這么喜歡,為什么不好好去干?”韓清說。

  去年1月,人藝2019級表演學員培訓班結業(yè),藍天野寄語青年演員:“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德藝雙馨,永遠是德在第一位。”在他看來,黨的文藝工作者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家國情懷。他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通過《吳王金戈越王劍》《大訟師》等作品,引導觀眾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斯人已逝,光熱猶存。“在他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個藝術家的風骨和一個革命者的胸懷。”北京人藝原院長張和平曾這樣評價藍天野。“一輩子都聽黨的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藍天野用一生踐行的承諾。

  “七一勛章”獲得者,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齡——

  畢生踐行白求恩精神

  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管筱璞

1654729656864480.jpeg

  “七一勛章”獲得者,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齡因病醫(yī)治無效,于6月7日在北京逝世。這是辛育齡在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翻拍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辛院長昨晚‘走’了。”6月8日一早,中日友好醫(yī)院胸外科主任梁朝陽在科室告訴大家這個噩耗。

  “對于科室、醫(yī)院,對于整個胸外科界,是莫大的損失。”青年醫(yī)生馬千里說:“即便辛院長年事已高,仍然像定海神針一樣給我們鼓勵和力量。如今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畢生踐行的白求恩精神永遠傳承,指引我們做個好大夫。”

  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七一勛章”獲得者,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醫(yī)院首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辛育齡因病醫(yī)治無效,于6月7日22時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從小戰(zhàn)士到大專家,在戰(zhàn)火紛飛中淬煉成長

  馬千里的手機里還珍藏著一段5分鐘的視頻,拍攝于2020年11月3日。當時正值北京胸外科年會前夕,他特意去病房看望辛老。在大家的提醒下,這位世紀老人對著鏡頭寄語與會者:“祝大家身體健康,預祝大會順利、成功。”盡管口齒已不太清晰,但在場每個人都覺得心里暖洋洋的。

  幾個月后,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首次頒授。對這位與黨同齡的百歲老人的頒授辭為:“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zhàn)爭時期,曾與白求恩并肩戰(zhàn)斗,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長期致力于我國胸外科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

  同為大夫的辛曉梅,替父親辛育齡領到了這枚沉甸甸的勛章。“因為父親現(xiàn)在聽力不是很好,所以我們貼在父親的耳邊告訴了他這個榮譽,感覺他的目光都變得明亮了,還握著我的手使勁搖晃。”每次提起要去領獎,即使在半睡眠狀態(tài)的辛育齡也會馬上睜開眼睛,變得精神起來。她還記得那時的情景,“問他我去代替您領這個獎高興嗎?父親都會使勁地點頭,不停地說高興!”

  辛育齡的一生是一部不斷書寫的傳奇:43年前,他成功完成我國首例人體肺移植手術;50年前,在尼克松訪華團的觀摩下,他實施了針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術,患者全程清醒、平靜自如,在國際上引起震動;64年前,在那個結核病肆虐的年代,他因創(chuàng)新手術方法治療了200多例重癥肺結核合并大咳血病人,獲得衛(wèi)生部技術革新獎……所謂“從0到1”的突破,絕不夸張。

  從小戰(zhàn)士到大專家,他在戰(zhàn)火紛飛中淬煉成長,始終把個人理想與黨的召喚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醫(yī)生,并非辛育齡最初的職業(yè)選擇。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目睹山河破碎,16歲的辛育齡投筆從戎,本想上戰(zhàn)場殺敵,卻因瘦小沒能如愿,被安排成為冀中軍區(qū)的衛(wèi)生員。兩年后,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派往白求恩醫(yī)療隊擔任司藥,從此與白求恩精神深深結緣。

  “醫(yī)療隊和作戰(zhàn)部隊一樣,要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我們的工作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可疏忽。”白求恩常常對身邊的人這樣說。雖然相處數(shù)月后白求恩就犧牲了,但他留給辛育齡的印象卻近乎永恒:“精神抖擻,目光敏銳,走路如飛,性格開朗,是個急性子。”

  一次,部隊轉移途中遭遇敵機轟炸,馱著藥品的馬受了驚,藥品灑了一地。白求恩一看怒氣沖天,大發(fā)雷霆,訓斥負責藥品材料的辛育齡沒管住馬。辛育齡回憶:“當時我雖然感到挨罵委屈,可是我理解他的心情,這藥材損失是涉及人命關天的大事。”

  注意到辛育齡的左臂被彈片劃傷,白求恩趕忙動手縫合,這道傷疤跟了辛育齡一輩子,也為他注入了“對工作極端認真、對人民極端負責”的價值追求。

  救死扶傷平生愿,人生價值是奉獻

  因為白求恩是胸外科大夫,辛育齡后來也選擇將胸外科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1951年,他作為首批公派留學生,師從蘇聯(lián)著名胸外科專家、科學院院士包古士教授,用5年時間獲得醫(yī)學副博士學位回國。

  白求恩曾告訴辛育齡:“離陣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些傷員!”考慮到地方醫(yī)院病人多,能更好地學以致用、為人民服務,辛育齡毫不猶豫放棄了留在部隊醫(yī)院的機會,選擇了前者。

  多年后,相似的一幕重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辛育齡發(fā)明了電化學治療腫瘤的方法,作為化療介質的16根鉑金針極其珍貴。一次,一個剛入職的小護士不留神,一根鉑金針就掉進電梯夾縫里不見了。辛育齡知道后,少有地發(fā)了脾氣:“你是手術室的護士,手術器械就是你的武器,丟了武器怎么打仗?”后來,辛育齡自己掏錢,又交給她一根嶄新的鉑金針,交代一定要好好保管。

  “病人對我們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會讓我們把他的胸腔打開呢?”這是辛育齡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他的弟子、中日友好醫(yī)院胸外科原主任劉德若對老師的習慣印象深刻。每次手術前,辛育齡總會洗去橡膠手套上的滑石粉,減小摩擦,觸摸病肺時,動作盡可能輕柔。和他握過手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他的手十分柔軟,這是長年的職業(yè)習慣使然。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胸外科有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對于不切除的肺盡可能不去鉗夾,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盡管人們都稱呼他“辛院長”,事實上他在任時間非常短。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急需建設一所現(xiàn)代化醫(yī)院。技術過硬又有醫(yī)院管理經驗,年逾花甲的辛育齡再次勇挑重擔。三年后,中日友好醫(yī)院落成。功成身退不戀權,他辭去院長職位,回到胸外科安心工作,甘之如飴。他曾以詩詠志:“救死扶傷平生愿,人生價值是奉獻。”

  無影燈下一棵“不老松”

  “黨讓我去學習科學技術,我將一輩子安心于科學技術工作,并要為黨的科學技術事業(yè)奮斗終生。”辛育齡身邊的人都知道,他唯一的愛好是工作。

  為了減輕病人負擔,他長期堅持出診不設特需專家號,只設普通專家號。遇到經濟困難的病人,他不僅千方百計節(jié)約費用,還會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病人。非典期間,醫(yī)院被征用,他已年過八旬,依然出任專家組組長,為每一位重癥患者會診。

  辛育齡的最大愿望,是做無影燈下的一棵“不老松”。即便是在住院前一刻,他依然還在出門診。劉德若回憶:“工作就跟他的生活融為一體,辛老一直工作到有一天出門診,到中午發(fā)現(xiàn)站不起來、動不了,就只能找個輪椅推。”

  正如他說過的那樣,“始終以白求恩精神作為我一生的座右銘和旗幟,就是兩個字,奉獻。”

  “我一息尚存,決不放棄。”辛育齡曾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表達自己樸素的想法:“白求恩把生命都為了我們的解放事業(yè)貢獻給中國大地。我們多做一點事情,多去救治一點病人,就是多盡一點義務。”

  馬千里忍不住又拿出了自己的“寶貝”。十年前,他請辛育齡在自己的刷手衣上題字留念,辛老寫下了這樣一行字:“做白求恩式好大夫”。這是穿越時空的囑托。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