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史海揭秘丨你以為至少流傳一千年的成語,實際比你還年輕?
“菀菀類卿”它又來了!網(wǎng)傳出自《甄嬛傳》的臺詞“菀菀類卿”可能會被錄為成語。因為它符合流傳廣博、詞句典雅、朗朗上口、表意明確等特征,其文學性也并不遜于古時成語。這一消息可謂顛覆了許多人的印象——人們普遍認為,成語都是古老的,是從恒久流傳至今的文獻當中脫胎而成的。
比如造詞技能點拉滿的軍事家韓信,可是距今2000多年的人,以及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331個成語的“成語狂魔”韓愈,他創(chuàng)造的成語歷史也已有1200年左右了。
但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成語比我們想象中要“年輕”,現(xiàn)代所產(chǎn)生的成語不但數(shù)量多,其名氣也不小,創(chuàng)作者多是近現(xiàn)代的知名人物。
比如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就曾創(chuàng)造了“風華正茂”這一成語,把少年風華與草木茂盛相通,意趣渾然天成。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沁園春·長沙》)
除了寫詩作詞的雅興,毛主席也會在文章中嚴肅造詞,比如“一窮二白”,比喻基礎(chǔ)差而底子薄。
而毛主席創(chuàng)造的成語自然不止這些,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他在“朝氣蓬勃”的年歲便早早立下了“大氣磅礴”的志向,不畏懼“引人注目”也要在鬧市讀書。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許多“出乎意料”的瞬間,但正如他在詩詞中所寫“不到長城非好漢”,眼光如此長遠,其成語也十分“長”,這句出自《清平樂·六盤山》的詩,其實也是一句成語。類似的非四字成語還有“溫良恭儉讓”“桃李滿天下”等。
“我們這些干部,大多數(shù)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lián)系群眾,經(jīng)過長期斗爭考驗的。”(《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今天開‘一二九'四周年紀念大會,滿堂青年,朝氣蓬勃。這是一個多么生動活潑的集會!”(《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你的大作,大氣磅礴。”(《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也有敲打銅鑼,高舉旗幟,引人注目的。”(《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
對此,周恩來總理也“不甘示弱”,他也在詩文中還創(chuàng)造出了成語“千古奇冤”,這出自他的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達了對于內(nèi)部斗爭的憤懣。其實,四字詩歌也是詩歌的一種,同非四字成語一樣罕見。類似的四字詩歌還有東漢蔡邕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貢獻過不少名言的魯迅曾經(jīng)說過:“我也創(chuàng)造過很多成語。”他的文章“旁征博引”,至今仍是“口耳相傳”。他對世俗的不公與骯臟“橫眉冷對”,卻對敢于發(fā)起沖鋒的斗士和好學的孺子“不吝賜教”。他說:“如此后竟沒有成語,我便是唯一的光。”
“寶釵妙玉則從徐說,旁征博引,用罰甚勤。”(《中國小說史略·清之人情小說》)“口耳相傳,或逮后世。”(《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但我相信倘有請益的時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賜教的。”(《兩地書》五:)《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文化界知名人士郭沫若不但著作等身,他創(chuàng)造的成語數(shù)量亦是“數(shù)量等身”。
“打通了安合公路;使北路的進軍暢通無阻。”(《洪波曲·第九章·四》)“要是句子短些,章節(jié)短些,文章就生動活潑。”(《關(guān)于文風問題》)“他們就只曉得爭權(quán)奪利,草菅人命。”
?。ā恫涛募А返谌唬?ldquo;武漢三鎮(zhèn),自北伐以來,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經(jīng)窒息了整整十年。”(《洪波曲》第五章一)“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jīng)讀得來倒背如流了。”(《蘇聯(lián)紀行日記·六月廿七日》)“他們是賀衷寒系統(tǒng)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洪波曲》第十章)“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而且就是他,使得法紀蕩然,使得政府的威信掃地,他到底有什么收獲?”(《南京印象》)“在整個經(jīng)濟危機下,在嚴重的苛捐雜稅下,……成本增高了,購買力減低了,發(fā)行網(wǎng)破壞了。”(《天地玄黃·拙劣的犯罪》)“這兒在三天前正是大打出手的地方,而今天卻是太平無事了。”(《南京印象》)“江西境內(nèi)的風物,太平淡無奇了,這兒和長江沿岸所見到的別無二致。”(《海濤集·徐家埠》) 而大文豪錢鍾書也不僅僅是我們印象中和楊絳“談情說愛”的丈夫,他是中國現(xiàn)代學者、作家,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昆侖”。在清華讀書時,他便總是“全神貫注”地沉溺其中,才入學不久便名震校園,同學們預(yù)感到這位極其擅長國文與英文的同學或許會成為“前途無量”的大師。
所謂“名師出高徒”,錢鍾書的老師吳宓也是知名的大學者。盡管曾被自己的學生錢鍾書在文章中諷刺,認為他在戀情中是個薄幸的“冷血動物”,吳宓最終還是同意發(fā)表了這篇文章。
錢鍾書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問。工作中,他認真負責,絕不會“玩忽職守”。早年面對指控與困頓,他如“孤魂野鬼”一般,有“牢騷滿腹”卻不能言。他在縣里自己蓋起了一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新房子,陪伴他度過了許多寫作時光。
一部《圍城》涵蓋了大部分出自錢鍾書之手的成語。
“(方鴻漸)看人家一對對談情說愛,好不眼紅。”“人事太忙,不許我們?nèi)褙炞?,無間斷地專懷念一個人。”“鴻漸還低頭不響——‘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無量。’”“顧先生搖頭道:唉!名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的春氣入身,蠕蠕欲活。”“高松年身為校長,出去吃晚飯,這時候還不回來,影子也找不見,這種玩忽職守,就該死。”“人家哪里有工夫夢見我們這種孤魂野鬼。”“自己這一年來,牢騷滿腹,一觸即發(f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機器當然應(yīng)有盡有,就是不大牢。”
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北京人藝編劇老舍先生,不但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還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多部耳熟能詳?shù)拇碜?,是一?ldquo;百年不遇”的大才子。作為市井小說的集大成者,他創(chuàng)造的成語既多又接地氣。譬如他筆下的祥子“絞盡腦汁”希望買輛屬于自己的車,為此“發(fā)憤圖強”“走南闖北”,拉著黃包車“走街串巷”拉活兒掙錢。
“不是要開大會嗎?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開會去。”(《龍須溝》第三幕)“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他思索。”(《四世同堂·偷生》三七)“你越是發(fā)憤圖強,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否則就一事無成。”(《鼓書藝人》十七)“這年月呀,女人尊貴啦,跟男人一樣可以走南闖北的。”(《龍須溝》第二幕)“那些天,我正好有錢,帶著于晶走街串巷吃雨后春筍般在北京開張的各幫菜館。”(《浮出海面》)
老舍還是個“e人”,非常喜歡交朋友,打麻將。他總是“火急火燎”邀請朋友聚會。老舍對于社會現(xiàn)實也看得“一清二楚”,他看穿了“掐頭去尾”的編造和“渾水摸魚”的不真誠。他可以做到“一心二用”,一面寫市井小說,一面以筆為刀抨擊現(xiàn)實。寫盡了那些“賊眉鼠眼”的小人,對其表面上“點頭哈腰”,卻又暗自“改換門庭”的行為十分厭棄。他希望破除“陳規(guī)陋習”,故而“絞盡腦汁”進行創(chuàng)作,希望能“速戰(zhàn)速決”。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的老舍,最終選擇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遭到了不幸,比個寡婦還不如。往后怎么辦?想到這里,她心里火燒火燎,呆呆坐著,急得一身汗。”(《鼓書藝人》十九)“小順兒樣樣事情都要鬧個一清二楚,不然怎么能當好媽媽的保鏢呢。”(《四世同堂》)“他的記憶是血汗與苦痛砌成的,不能隨便說著玩,一說起來也不愿掐頭去尾。”(《駱駝祥子》)“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渾水摸魚,乘機會弄個資格。”(《四世同堂》)《正紅旗下》:“他們也不能一心二用,去考慮爆竹以外的問題。”(《四世同堂》:)“‘你沒看見李景純 嗎?’ 武端賊眉鼠眼地問:‘他來,她就不能來!’”(《趙子曰》第十三)“比他窮的人,知道他既是錢狠子,手腳又厲害,都只向他點頭哈腰地敬而遠之。”(《四世同堂》三四)“如今長期失業(yè)在家,回英國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換門庭,另找洋主子才好。”(《四世同堂》九四)“要是我們不抗戰(zhàn),今天早已經(jīng)亡國了。陳規(guī)陋習也一樣,你不跟它斗,它就會壓垮你。”(《鼓書藝人》十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顯出絞盡腦汁的樣子,替他思索。”(《四世同堂》三七)“戰(zhàn)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zhàn)速決的希望。”(《四世同堂》五一)“她的喜怒哀樂都是大起大落,整出整落的。”(《四世同堂》)
這些口口相傳的成語,雖可稱一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在成語詞典中還算是“年輕人”。未來會不會出現(xiàn)比我們還要“年輕”的成語?確有可能。因為成語的定義是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經(jīng)典是不斷被創(chuàng)造的,是歷久彌新的沉淀。成語亦不一定只出身于古代經(jīng)典,當代蓬勃發(fā)展的文藝創(chuàng)作必將會為后人留下更加多元的精神寶藏。
- 2024-10-25歷史百科丨最早的電車由馬牽引
- 2024-10-24歷史新知丨“蛛絲馬跡”非馬痕
- 2024-10-23古史萃丨舌尖上的四大名著
- 2024-10-23歷史新知丨太醫(yī)大多不是御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