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鍋羊肉 在敦煌的味覺盛宴
在河西走廊,人們遇到冰川,遇到濕地,遇到烽燧和祁連山;遇到鷹隼當空劃過,遇到灰色的野兔竄出視線,遇到草原上灑落的羊群和馬匹。
挨挨擠擠的羊在此地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遠路上的女兒歸了家,要殺只不大的羊羔子,做黃燜羊肉;兒媳婦第一次來看家,要殺只20斤左右的羯羊,手抓、黃燜隨意,還有一鍋鮮美的湯,做粉湯;孩子周歲,要殺羊;老人過壽要殺羊。羊肉是此地餐桌上的“通用貨幣”,招待是否熱情,用了心,有了愛,一掃皆知。
炕鍋羊肉最近“出了圈”。實際上,十幾年前,河西各地的餐廳已有這道菜。
炕鍋羊肉
這是人們在物質(zhì)生活富饒之后的一種創(chuàng)新,水煮自然是原湯原食的素凈和鮮甜,烤肉也有煙熏火燎的粗獷和豪爽,介于中間,非水煮亦非燒烤,烙厚鍋盔的“炕鍋”本來就是此地居民最常用的餐具,也是方言。慢火炙烤,猛火熱烈,時間和火力慢慢滲透,使羊肉產(chǎn)生了全新的一種口感和質(zhì)感。
這么說吧,這是一種滋味更加濃厚、簡化版的烤全羊。
但烤全羊的氣質(zhì)太濃烈,太熱情,要載歌載舞,要有足夠多的人數(shù)和值得慶賀的事情,好像才能襯托起烤全羊的儀式感。但人生究竟哪一日才算重要?固然在傳統(tǒng)的結(jié)婚、滿月、升學(xué)宴是節(jié)點性事件,但除了這些約定俗成的重要時間,我們也有小的歡喜,需要跟同頻的人,在一個午后或者夜晚,來一場饕餮之宴。
豐儉由人,三斤五斤取決于人數(shù),炕鍋羊排作為主菜壓軸,有些餐廳還會送四個涼菜清口。這是工業(yè)化時代的特征,在更大的城市里,已經(jīng)開始盛行“一人食”的餐廳座位了。
但是在西北,在敦煌,人們還是要呼朋喚友,還是要盡興而歸,還是要等著鮮嫩的羊排在深口烙鍋里被火苗一寸寸舔過,等著白色的油脂變成黃褐色的脆皮,等著羊肉的香氣慢慢溢出。這需要足夠多的耐心和時間,時間不必量化折算出價格,人們坦然地在此刻浪費和消磨一些時間。
炕鍋羊肉選材自由。
羊排肥嫩多汁,一層瘦肉一層肥肉,形成天然的“三明治”形狀。中間的油脂被烤化,瘦肉借了油脂的光,口感滋潤;純瘦的羊腿肉需要搭配網(wǎng)兜油一起炙烤,正如每串羊肉串上的那一咕嘟肥肉。
土豆上場了。
這種食物自從傳入中國,就在中國遍地開花,并且催生出了好幾個優(yōu)良土豆的主產(chǎn)地,甘肅就是其中之一。
在河西走廊,土豆可以搭配萬物,雖然被人調(diào)侃“淀粉配淀粉”,但土豆餃子,確實是只在甘肅才有美味。
土豆片切厚塊,作為炕鍋羊排的強勢配菜,在餐桌上受歡迎的程度,往往超過了本尊。厚切的土豆片呈現(xiàn)出跟薄片“馬三洋芋片”迥異的質(zhì)感。怎么說吧,一個是七竅玲瓏心,一個是寬厚溫暾的老實人。
這樣的“老實人”土豆片墊在鍋底,等待羊肉的油脂滲出,等待火舌一點一點漫上來,它對于這一切渾然不覺。“遲鈍”曾經(jīng)是一個不算褒義的詞,但是變成“鈍感力”就成為一個人人爭相承認自己遲鈍的心理標簽。
此刻墊在鍋底的厚土豆片是完全自由的,它接納一切,接納孜然粉,接納辣椒花椒粉,接納油脂,接納火舌,一直到貼近鍋底的一面,已經(jīng)染上了同樣黃褐色的脆皮——有經(jīng)驗的廚師翻一翻鍋,戳一下土豆片,就可以指揮服務(wù)員上菜了。
胡羊燜餅 羊肉與主食的結(jié)合
胡羊燜餅在敦煌C位已久。
社交媒體上做攻略,這四個字出現(xiàn)的頻次,就決定了它是敦煌的“當打美味”。
其實是黃燜羊肉為基底的做法,在河西各地的變種。
武威和金昌,這是羊肉燜卷子;在酒泉敦煌,是羊肉燜餅子。時間久了,這種過于家常的叫法開始被替換成一個被美化過更適合傳播的名字。
但美味依舊。
西北的羊肉就算隨便做一下也不會離譜,更何況黃燜這樣完善和被無數(shù)人驗證過的美味技術(shù)。
黃燜八成熟,一片面皮遮蓋住所有繼續(xù)煮。敦煌的“燜餅”是死面餅,不會因為熱氣發(fā)酵,自始至終都是輕盈而薄,像是魏晉時期秀像清奇的壁畫。
這是待客最常見的食物。
老少皆宜,黃燜出的羊肉十分軟爛,就算是幼兒和老人,也能不費力地吐出一個小骨頭;幾乎嘗不到明顯的辣味,不食辣的人也能大快朵頤;咸香本身就是中國北方通用的口感,就算是從未到過這里的人,適配度也很高。
當然,敦煌作為旅游城市,外地游客的口耳相傳又反哺到本地。敦煌街頭,隨處可見這四個大字作為招牌,有一條街上就開了七八家之多,本地人也分辨不到哪家味更美??傊?,夜幕降臨,游客們在街道上喝著本地的杏皮水,等待著一盤胡羊燜餅的上桌。
就不得不提敦煌的夜生活了。
在白日里,這是一個有著大量仿漢唐時期建筑,潔凈矜持的城。
舞者演繹敦煌舞
這幾十年里,本地的人見慣了游客來來往往,見慣了外地來朝圣的藝術(shù)家,跟本地人在一個菜場相遇。早就練就了不卑不亢的氣度和“見過大世面”的眼界。
白日里見得多的是背著半人高旅行包的游客,他們風(fēng)塵仆仆的臉已經(jīng)被曬成古銅色——這是苦修的旅行者,丹霞地貌、魔鬼城的風(fēng)雨和陽光,已經(jīng)在他身上留下痕跡;見過裹住一切,生怕熾熱的陽光在光潔的皮膚上留下痕跡的年輕人,蹲守在鳴沙山的夕陽或者落日下,等待著大漠音樂會的聲響;還有嘰嘰喳喳的孩子,那些留著童花頭的孩子,在敦煌的沙漠里開心地翻滾。
但這一切,全部被淹沒在夜色中了,人們循著燈光,前往一個個燈火通明處,接踵摩肩的人群擁有令人心安的力量。去年夏日,一個胡羊燜餅的大排檔里,隔壁一個來自云南的女士,極其熱情地跟鄰桌的每一個人碰杯,擁抱。她說,一早趕過去的無人區(qū)太寂寞,太空曠,太寂寥,她迫切需要在人群中找到來自同類的一點點溫暖。
鄰桌的鄰桌也遙遙地舉起杯中酒。
點頭之間,亦可以共飲。
羊頭羊雜 邊角料的鮮美
在敦煌的夜市上,人們相遇。
食物的邊角料也會成為美味,甚至?xí)蔀槭值拿牢叮藗円矘酚谠诼眯兄腥ヌ魬?zhàn)那些不局限于以往現(xiàn)實生活的食物。
譬如說,羊頭。
這種在昔日的旅行傳說中被稱為“暗黑”食物,這一兩年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爆火。“靈魂汁子,澆給”被瘋狂模仿,這種敦煌方言中短促而主謂賓結(jié)構(gòu)倒置的語序,一下子使語言表達有了新鮮的錯亂感,每個博主都在視頻上忍住笑,在將蒜泥、奶酪、香油等各種需要澆頭的場景里,來上這么一句。
敦煌也涌入了紛至沓來嘗鮮的外地人,本地人樂此不疲地在每一個詢問下聲稱自己著實有鑒賞能力,畢竟這是從小吃到大的食物云云。
但確實對于小孩來說,嘗試羊腦殼是一件充滿勇氣的事情。
我20世紀90年代讀小學(xué),農(nóng)村的生活條件已經(jīng)改善,寒假去姥姥家,總能吃到大塊牛肉和羊肉。羊肉是整只剁成塊煮熟,再配上一些饃澆湯吃,那也是我第一次見有人吃羊頭。
姥姥坐在門檻上,手里捧著一個圓咕隆咚的東西在啃,走近了還是看不出來,她見我過來,往我嘴巴里塞了一塊肉,但緊接著說,羊腦小孩子不能吃,要念書,吃了會變傻。
時隔多年,這個場景還在我腦海里停留,也一直謹記著她的叮囑。一直到畢業(yè)后簽了工作,才去蘭州西站的夜市上點了一個酸辣羊頭。羊頭上的肉被剝下來切碎加蒜泥、辣椒和大量的香菜拌勻,剩下的腦殼被拋入不銹鋼桶中的羊湯中燜煮——加熱后的羊腦會更加鮮美。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這已經(jīng)算是很有儀式感的慶祝了。
物盡其用是很重要的生活標準。尤其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人們“惜物”“愛物”“敬物”,物品的使用被發(fā)掘到極限,“螺螄殼里做道場”,也要做得體體面面。
羊頭羊腳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燉煮,會產(chǎn)生一種熱食軟糯而涼食Q彈的口感,膠質(zhì)溢出,這是獨屬于蹄甲類的標準,雞爪、鴨掌的風(fēng)靡就可以說明一切。
羊肚是脆生生的,羊腸是充滿韌性的,羊肺綿軟,羊肝口感扎實,每一樣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煮的時候就分門別類,按照不同的成熟度提出水面。
羊雜的“靈魂汁子”跟羊頭略有不同,需要更多的蒜香以及辣,當雪白而滾燙的羊湯澆在羊雜時,人們已經(jīng)拿好筷子,站在旁邊準備端走這一碗了。
這是西北人生活的日常,也是偶爾愉快或者悲傷的事情無法消解時,給予自己的一些溫暖。
到了敦煌,總要喝杏皮水。
杏皮水
這種冰涼的酸甜的飲品,在一年四季都可以適配這個干燥城市的熱辣飲食,那些因為地域差異帶來的不同,因著審美而帶來的錯位,都會在杏皮水入喉的那一刻被原諒。
尾聲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哈姆雷特,那么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敦煌。
莫高窟第108窟——宅子酒肆
從漢唐開始的東西方文明交融地,在2000多年的時光中,自然也保留了諸多生活和飲食習(xí)慣。
人們抵御嚴寒,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久而久之,竟然產(chǎn)生了一種雜糅的城市美學(xué)。
當一些年輕人試圖尋找遠方時,敦煌恰是其中的一站。遠方是被幻想,被期冀的。人們深信遠方一定會裹著一個古老的訊息或者契機,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爆開,于是“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古老的敦煌在守護、在庇佑,在敦煌夜市,人們會遇到紅柳烤肉,會遇到羊雜,會遇到牛肉餡餅,會遇到杏皮水,會遇到美麗的敦煌舞者,在這個熱氣蒸騰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同樣獲得了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此刻,我與敦煌俱安好。
- 2024-10-08【小隴畫報·299期】綠色祁連 “繪”最美秋色
- 2024-10-08金塔縣航天鎮(zhèn)營盤村重度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利用核心示范點綠意盎然
- 2024-09-26【鏡觀隴原】金秋景泰中泉鎮(zhèn) 色彩斑斕似油畫
- 2024-09-25【小隴畫報·298期】莊浪云崖寺:探秘千年石窟 欣賞絢麗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