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隴上中秋】月是故鄉(xiāng)明
文\楊堪旺
才進八月,就看到秦安興國文化廣場旁的月餅店里,已經(jīng)開始忙著準備中秋節(jié)的月餅盒子和食材了。于月餅,我倒不是有多饞,可這“中秋”二字,卻像村前的顯親河,載著我太多童年的回憶。
小時候的記憶里,看到谷子彎腰,糜子低頭,高粱含笑時,中秋節(jié)也就如約而至了。每年中秋的前幾天,父親總要領著我去看望安伏鄉(xiāng)下的三個姑婆。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蘋果樹,一棵花紅樹,蘋果不多,花紅卻很繁,每年中秋節(jié)前,父親一面忙著秋收,一面還要抽空將果子摘下來收拾好。而月餅,都是由母親親手做的,有和了胡麻油、花瓣的,有夾了棗兒、葡萄干、花生仁的,都很香甜美味。父親一手提著蓋籠子,一手拉著我,一前一后,一老一少,走在熟悉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去看望姑婆。三個姑婆都是小腳,走路不便,臨近中秋,卻總在村口等著我們。來來回回,這條路,我和父親一走就是十多年。
在我的記憶中,兒時中秋節(jié)的儀式感分外濃。每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村里家家戶戶都要祭月亮。祭月也叫拜月、獻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光皎潔,照著一座座安靜的小院。那些老早就清掃過的院子,干凈得能晾飯,家里的長輩把一方炕桌端端正正擺在院子中間,供品就是月餅、西瓜及各種水果,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水果要挑最好的擺,等擺齊了,然后全家就開始祭月了。
春種秋收,其實祭月的儀式除了祈福團圓,感謝天地神恩外,更多的當是慶祝五谷豐登,祈求生活順遂。“月亮光光,滿院燃香/東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爹做買賣/不賺多,不賺少/一天賺三個大元寶”。這些都是祭月時候老人經(jīng)常哼唱的歌謠。月拜完了,我們小孩子就跑出跑進,開心玩鬧,也等著吃獻過的月餅和果子。
果子大多是自家樹上的,月餅有買的,也有自制的。打能記事起,買來的月餅不是包著好看的封皮,就是裝在漂亮的盒子里,有豆沙的,紅棗的,五仁的,酥脆松軟,甜而不膩,叫人越吃越想吃。
這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起源,到底是源自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還是隋末唐將裴寂以月為題發(fā)明月餅的構(gòu)思;是因為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霓裳羽衣曲的啟示,還是基于對土地神恩的感謝,我們已經(jīng)無法一一求證了??商拼娙送踅?ldquo;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中的秋思卻是真實的。的確,在我的老家秦安,八月十五一直被看作是團圓的日子,出門在外的游子,無論遠近,大多會趕在中秋節(jié)回家和親人一起團聚。
月亮是最能引起鄉(xiāng)思的,李白的《靜夜思》中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有“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白居易的《湓亭望月》詩中有“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杜甫、蘇軾、劉禹錫等諸多文人的詩詞歌賦中,中秋明月寄鄉(xiāng)思均有出現(xiàn)。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拜月拜的是團圓,拜的是豐收,也拜的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傳承。年年中秋獻月亮,一年和一年不一樣。至今還記得兒時的我和小伙伴們,坐在院子里守著幾個糖心月餅和一盤子水果,搓著小手急著要吃的情景。獻過月亮的果品是可以吃的,不過,一定得等到月婆婆嘗過了方可動手。那什么時候就嘗過了?父親不肯說,只說讓再等等,到底等了多久?我也不記得了,只記住了我和小伙伴們焦急又歡快的樣子。
隨著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天水中秋節(jié)的民俗,已遠遠不止晚上的獻月亮了,有逛廟會看秋臺戲的,有走親訪友的,也有官方組織書畫展覽、吟詩作賦的,還有唱大戲、哼秦安小曲的……在秦安,就有一首專為中秋而作的叫《賞月光》的小曲,講的是一位婦人在八月十五手捧月餅,想起在外的郎君,思夫情深的故事。文辭感人至深,曲調(diào)凄婉憂傷,聽者無不動容。
現(xiàn)如今,發(fā)達的交通,讓我們的團圓有了朝發(fā)夕至的快捷,微信電話,也已經(jīng)讓千里不再是漫漫長路??晌疫€是念念不忘兒時的中秋節(jié):滿月如盤,月光透過樹梢落在一片干凈的小院里,香煙裊裊,炕桌上的蘋果散發(fā)著淡淡的香味。父親已經(jīng)開始講吳剛伐桂了,母親還沉浸在天狗食月的故事中,而我,早已輕輕哼起了那段百唱不厭的兒歌:月亮光光,把羊趕到梁上。梁上沒草,趕到溝垴。溝垴有狼咧,嚇得禿子爬墻咧……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白露已過,中秋在即,我想,這故鄉(xiāng)的月亮?。∫苍撜樟劣忠粋€中秋了。
- 2024-09-12以“吃”引“游” 構(gòu)建天水產(chǎn)業(yè)融合發(fā)展新格局
- 2024-09-11《懸泉漢簡(肆)》新書首發(fā)儀式在敦煌舉行
- 2024-09-06【動態(tài)】懷著夢想為黃河寫詩
- 2024-09-06老驥伏櫪說漢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