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水街亭古鎮(zhèn)深藏古今多少事?
煙雨中的街亭古鎮(zhèn)
東柯杜甫草堂,離街亭古鎮(zhèn)不遠
回龍山頂?shù)钠桨脖?/span>
從地理位置上專家們也找到論據(jù),街亭古鎮(zhèn)之前俗稱街子口,是古代通關隴、巴蜀的要道。正處秦嶺以西,位居天水東南七十里,從街子往南經(jīng)白石峪、平南、天水、鹽官可到祁山堡;又可從街子經(jīng)黨川、利橋、兩當、鳳縣到漢中(直至民國初年,還常有馱隊、馬幫沿此道來往于秦州漢中之間),完全符合曹魏提醒張郃:“秦嶺之西有一路可通祁山,中間一隘口,地名街亭,是去漢中的咽喉要地”的表述。
街亭古鎮(zhèn)雖歷經(jīng)滄桑,但卻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建制規(guī)整的明清建筑群。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的歷史文化氣息,觸摸到歷史跳動的脈搏。
繁華落幕平安堡
在崇福寺稍作停留后,我們繼續(xù)朝觀龍山的山頂出發(fā),有一座堡子——平安堡矗立在那里。
古堡是街亭古鎮(zhèn)另外一道奪目的風景線,散落在觀龍山周邊山頭、山坡上的古堡,共有大小數(shù)十座。年代從秦漢至明清歷朝皆有。雄踞觀龍山頂?shù)?ldquo;平安堡”,古代稱“太平堡”,它居高臨下,氣勢恢宏。
平安堡整體呈長方形,三丈多高的夯打城墻,雄偉壯麗,巨石與青磚砌成的城門洞陰暗斑駁,歷盡滄桑。鐫刻在方磚上的“平安堡”三個楷書大字雄渾蒼勁,讓人想到“千年之后,繁華落幕”的這句歌詞。
漫步在堡墻之上向堡內(nèi)察看,里面已經(jīng)沒有絲毫建筑的痕跡,早已變成了苞谷地。地里沒有收割完的一道道的秸稈仍然如同古代的士兵在列著方陣。
堡名——平安,莫非暗示著在面臨兵燹之災時,它是一方百姓避難的港灣?
環(huán)繞堡墻一周,平安堡除了臨近山路的一角曾因暴雨發(fā)生過垮塌之外,其他輪廓都基本保持完好,大致五六米的高度,堡墻之下的山坡上荊棘叢生,讓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它不像是用黃土版筑的,更像是人們直接將平整的山頭削成了如今的模樣。
一上觀龍山,記者一直在留心觀察周邊的地形地貌。在哪兒會屹立著一座山巒,如同是隴城鎮(zhèn)的斷山一樣,符合《三國演義中》中馬謖察看扎營地所說的“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的論斷呢?
找來找去,只有平安堡所在的位置最像了。
臨風而立,忽然想到那位飽讀兵書、急于在沙場建立奇功的馬謖將軍,他站在這里,會不會有種躊躇滿志的感覺呢?
地貌神似古戰(zhàn)場
盡管一般觀點認為街亭古戰(zhàn)場應在秦安的隴城鎮(zhèn)附近,但還是有學者認定它應該在現(xiàn)在街亭古鎮(zhèn)的位置。
他們從戰(zhàn)爭形勢推演街亭村應是街亭古戰(zhàn)場所在地的可靠性:
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對魏延等人提出的“從漢中直抵寶雞,然后直搗長安”的建議未予采納,而舍近求遠,兵出祁山,先取天水三郡。其主要原因是吳蜀彝陵之戰(zhàn)后,蜀軍損兵折將,死傷慘重,劉備也氣嘔成疾,病死白帝城,使蜀國元氣大傷。加之三年平定南方孟獲之戰(zhàn),更使形勢嚴峻,雖休養(yǎng)生息十年之久,但仍無力支撐戰(zhàn)爭之所需,再加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物資運輸十分艱難。因此諸葛亮在兵出祁山時,以圖建立較近的后防保障。諸葛亮在西縣(今甘肅西和縣)坐鎮(zhèn)指揮,蜀軍的主力應部署在西和、禮縣、祁山、天水一帶。
司馬懿對此了如指掌,即派大將張郃日夜兼程,沿渭水西進到街亭村的位置抵阻蜀軍。不可想象,張郃怎么會拋開敵方主力于不顧,到遠離天水的秦安隴城鎮(zhèn)那里去“抵阻”呢?
從地理位置上專家們也找到論據(jù),街亭古鎮(zhèn)之前俗稱街子口,是古代通關隴、巴蜀的要道。正處秦嶺以西,位居天水東南七十里,從街子往南經(jīng)白石峪、平南、天水、鹽官可到祁山堡;又可從街子經(jīng)黨川、利橋、兩當、鳳縣到漢中(直至民國初年,還常有馱隊、馬幫沿此道來往于秦州漢中之間),完全符合曹魏提醒張郃“秦嶺之西有一路可通祁山,中間一隘口,地名街亭,是去漢中的咽喉要地”的表述。再從諸葛亮再三告誡馬謖的“街亭雖小,干系甚大,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來看,也完全符合街亭古鎮(zhèn)的地形地貌。再說諸葛亮怎么會避開沿渭水前來抵阻的張郃,而派馬謖不去天水東南七十里的“街亭”,而去遠距天水300多里的秦安隴城“安營結寨”呢?何況蜀軍作戰(zhàn),從未越過渭河。
天水名居有特色
街亭古鎮(zhèn)的人們找到過幾塊石碑:明弘治年間所刻的一塊石碑碑眉上有“望重街亭”四個大字;而在嘉慶十六年重修崇福寺碑記第一段載:“街子鎮(zhèn)秦漢之襟喉也。東界關隴,南連巴蜀,北抵上邽,西通羌氐,雖屬我州偏隅,允推諸路要口”;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塊石碑也說:“街子口系街亭之舊地也。”
這些碑文記載說明在明清時期,此地是古街亭所在地的說法就曾深入人心。
站在平安堡向山下的街亭古鎮(zhèn)俯瞰,村道將整個村子分割得像棋盤一樣規(guī)整。記者看到街亭村中心地帶的房屋大抵保留著傳統(tǒng)的天水民居的特色,以北方常見的四合院為主,土墻古槐、木樓竹影的韻致夾雜其間,古樸典雅。更遠處,村民新修的簇新的瓦房向四周的平川擴散,恬靜和安康的氣息撲面而來……
環(huán)繞街亭古鎮(zhèn)的兩條河,從仙人崖流下來的軒轅溪水(南河)和從石門流下來的溫泉溪水(北河)交匯于街亭村西邊、形成了“二龍戲珠”的絕佳形勝。它們最后匯聚在一起,有了新的名字——東柯河。
杜甫棄官流寓秦州時,曾在東柯河谷一帶生活了三個多月。這條東柯河不正是因為杜詩聲名鵲起嗎?我們完全可以這樣想象杜甫一天的日常生活:詩人在附近山中采得藥草后,在“仙人場”曬藥,然后在街亭古鎮(zhèn)的藥鋪中賣藥,在古鎮(zhèn)私塾教書,空閑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秦州雜詩》……
下了觀龍山,我們?nèi)タ唇滞す沛?zhèn)的精華所在——十字街。在路口,聳立著一棵有著千年樹齡的老槐樹,庇佑著古鎮(zhèn)。以這棵大樹為中心,東西街長400余米,南北街長300余米。街道兩側仍然矗立著許多木質(zhì)或磚木穿榫結構的老房子,其中不少是二層木樓,朱紅色木板的鋪面、閣樓、斗拱雕檐、青瓦蒼蒼,透露出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
按照地方典籍的記載,街亭古鎮(zhèn)主要格局形成于明清兩代,民國時期得以延續(xù)。明清時期的古鎮(zhèn)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四個街口建有四座雄偉壯觀的城門樓,樓內(nèi)塑有金木水火四大神像,樓下城門供行人車馬通行,十字街中心建有土地祠,古鎮(zhèn)以觀龍山下東城門為中軸線,“五行”布置,取陰陽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綿延昌盛之意。用“十”字形主街將鎮(zhèn)內(nèi)分割,整體布局井然有序,四方互通,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城市設計理念。在主街道之外,還有許多小街巷通向縱深的居民院落,我們看過了隱藏其中的包家大院、王家大院,近距離地感受到“天水古建”的瑰麗交響。
全村至今仍保留明清以來的古老店鋪和民居近四十處,從這一點說,街亭古鎮(zhèn)是隴右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明清風貌保存比較完整的古鎮(zhèn)并不為過,臨街的商鋪店面光老字號就有“義興堂”“萬成堂”“安泰堂”等數(shù)十家,一半商戶在秦州、漢中設有分店。在街亭古鎮(zhèn)的北街有一家“董家燒鍋”,它的燒酒居然賣到了西北五省……
眼前這些斑斕的古意證實,它是隴原的一座不可多見的、歷史文化十分豐厚的名村名鎮(zhèn)。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